3058
瀏覽在我國,碩士、博士這樣的高學歷人才培養完全歸屬于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無緣。這樣的分野使本來就缺乏吸引力的職業技術教育劣勢更加凸顯。
長期以來,我國重普通教育而輕職業技術教育。從初中階段開始,許多學校為了提高中考升學率,便將成績落后、不可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差生”強制分流去職業學校;高考錄取時,職業技術學院錄取的學生是所有上線考生中成績最低的一批,這些勉強上線的學生因為無力上普通高校而倍感自卑,缺乏學習熱情和興趣。而廣大教師同樣具有強烈的自卑感,對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職業技術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導致我國的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難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在制造業大軍中,真正的主力軍是大批文化水平偏低、沒有受過任何技術教育的農民工,這些在流水線上從事最簡單裝配工作的勞動者在創造低附加值產品的同時,也日益將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加工廠。數十年前,徒承師藝和如火如荼的技術比武,使大批進廠的年青工人從技術精湛的師傅身上習得了十八般武藝。如今,當年那些深得師傅絕學、年過中年的技術專家還在挑大梁,而80后、90后的年輕一代卻已不再以成為技術工人、技術能手為榮,對這樣的崗位敬而遠之。我國正在為技術工人斷層付出高昂的代價。
我國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從制造業大國向創造業大國邁進。而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國在上個世紀的低成本優勢日漸式微,許多外資和港臺企業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非洲地區。曾經的人口紅利將不復存在,我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緩解這一壓力既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也需要培養眾多高層次、高學歷的技術人才。沒有一代又一代的高水平技術隊伍,即使產業結構的調整政策再好,也難以促成產業升級。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所培養的高學歷人才大多以理論為主,對從事實際操作的高學歷技術人才的培養嚴重不足。相反,職業技術學院的最高學歷層次是??疲殬I技術院校的學生無法獲得學士學位,遑論高層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而在就業過程中卻形成了巨大反差——低學歷的職業院校甚至是職業中專的畢業生就業率明顯高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一方面是職業技術人才不斷走俏,沿海地區一些企業甚至給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技術人才開出年薪30萬元、50萬元的巨額工資,另一方面是大批碩士、博士就業無門,學無所用,最后被迫從事與所學專業毫無關聯的非技術工作,造成難以挽回的人才浪費。
因此,我國有必要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時下的教育困境。如果依然在現有教育軌道上修修補補,只能造成越來越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損失,并最終掣肘整個國家的發展和創新。具體而言,主要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低層次辦學只能更加降低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的吸引力。國家應該出臺優惠和傾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水平和層次,并逐步培育出一批高層次的職業技術大學,甚至是研究型大學。目前國家已經在職業院校中遴選出一批國家級名校,但因學校層次低,影響力非常有限。必須打破“籮里選瓜”的常規思維,從現有普通高校中選擇一批辦學水平較高、有雄厚技術基礎的理工科大學,轉型為職業技術大學,著力將其打造成職業技術院校的“985工程”大學,甚至是與清華、北大齊名的頂級職業技術大學,以帶動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從而吸引大批優秀學生報考。
二是為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大批高水平“教練”。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型合作和公費派遣出國深造等方式,培養一大批既有深厚理論基礎,又有很強操作和實踐水平的雙師型、復合型“教練”。眾所周知,德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職業技術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大批高度敬業的高水平“教練”源源不斷地充實進來,從而保持“德國制造”這一品牌長盛不衰。
三是將部分普通高校研究生的招生指標轉向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應該逐步控制并壓縮普通高?,F有的研究生招生規模,特別是要大幅度削減地方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招生數額。從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的情況分析,就業難主要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尤其是地方高校的這類專業。如果在壓縮招生的同時,能將這些碩士生、博士生指標的一部分轉向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將大大提升職業技術教育的層次,也將為我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持。
時不我待!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經到了刻不容緩地步。如果職業技術教育依然處于“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境地,而普通教育繼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那么在造成人才、資金巨大浪費的同時,技術人才的斷層也將不斷加深、加大,國家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將逐步喪失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制造”難以走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將變得遙遙無期,只能繼續仰賴發達國家地區的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獲得可憐的“嗟來之食”。